新闻推荐
文学与科普相容,房龙便跃然纸上
《论语言在文学和科学间的转换——基于房龙作品的科普价值研究》

美国畅销书作家亨德里克•威廉•房龙的作品在中国可谓遍地开花,如同中国出版界的沙县小吃和兰州拉面。然而,这种“孤儿作品”的热销也滋生了乱译、抄译、“影子译者”的现象,胡编、乱编行为更是屡见不鲜。许多译者和编者对房龙不甚了了,却想“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相关介绍大多你抄我、我抄你,千篇一律,甚至以讹传讹,令读者眼花缭乱、无所适从,亟待有人能从专业的角度还原真实的房龙。这既包括对房龙作品的系统梳理,也包括对房龙生平的深入把握,更包括对房龙笔法的精当分析。北京语言大学文学博士、北京科技情报所副研究员刘光宇即以此为己任。
大多数公众并非不欲了解科学的奥秘与神奇,而是慑于科学内容的深奥和枯燥,望而却步。这中间缺乏一座沟通的桥梁,即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简洁明快的行文语言。因此,作者驾驭语言的能力直接影响科学内容的普及效果。读者读起来容易的作品,作者写起来一定很难。而当文学语言邂逅科普工作的时候,房龙作品的科普价值便被成了有待重新发掘的富矿。
一、普及科技知识
(一)听房龙讲述星球的秘密
“地球围绕太阳运转,向太阳索取光与热。太阳相当于700个地球那样大,表面温度将近摄氏6000度,持之以恒地给予地球光和热,只是举手之劳。因此,地球不必为向邻居借用了如此一点舒适而感到歉意。”
刘光宇评述:这段颇具人情世故的描写,可谓近取诸身,远取诸物,顿时拉近了作品与读者的距离。
(二)看房龙描述诡谲的海流
“好比一个杯子灌了太多的水,加勒比海的海水流进入墨西哥湾。墨西哥湾容纳不下全部外来海水,就把佛罗里达与古巴之间的海峡作为水笼头,向外排放一股宽阔的热水流(华氏80度),这股热水流就被称作墨西哥湾流(也叫墨西哥湾暖流)。”
刘光宇评述:顿时,一副热气腾腾的图画浮现在读者眼前。
二、介绍科学方法
(一)基于观察的地圆学说
“人类开始普遍认同地球是炮弹一样圆的球形,而非像烙饼那样的扁平,既非太阳系的中心,更非宇宙的中心,无非一个普普通通的星球,在宇宙大家庭里默默无闻地自转并公转着,并未因为它的怀抱里有了人类这种动物而更加出众。”
刘光宇评述:房龙以浅显、准确、详尽的文字,客观地说清楚了基于科学观察之上的地圆学说,其交待的论据也都是读者有能力观察到的事实,是对科学观察方法的一次集中展示。这段文字集事实、逻辑、语势于一体,突破了科学报告或教科书的呆板,堪称房龙介绍科学内容的经典桥段。
三、分析科学思想
(一)房龙眼中的科技本质
“当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可以到市场上以极低的价钱购买他所需要的全部奴隶时,又何必在那些金属线、滑轮以及齿轮上虚掷光阴呢?又何必使空气中充满着噪音和烟雾呢?”
刘光宇评述:在房龙看来,古希腊人、罗马人的智慧并不逊于当代人,但却未能发明更高效的机器,原因之一就是当时盛行的奴隶制度。
四、弘扬科学精神
(一)探寻宇宙的集体求真精神
“我们生活在一只巨大问号的阴影底下。我们是谁?我们从哪儿来?我们将去往何方?虽然进展缓慢,然而由于百折不挠的勇气,我们一直在推着这个问号一点一点地接近那曾是遥不可及的地平线,我们期待越过这条界线,希望能在那儿找到我们问题的答案。”
刘光宇评述:《人类的故事》中,房龙开篇即发出人类的千古疑问,表现了人类质朴的求真科学精神。
房龙的作品打破了文学语言与科学内容之间森严的学术壁垒,为文学的发展拓展了疆域、注入了新的价值和功能。“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很多思想家、作家、学者无非昙花一现,而房龙却随着时间的流逝变得越发的光彩夺目。
……
设想房龙生至今日,他会怎样书写当今时代的科技面貌呢?
——北京语言大学文学博士、北京科技情报所副研究员刘光宇
作 者 简 介
刘光宇,笔名连广宇,文学博士、法学硕士、经济学学士,高级经济师。曾任职于教育部对外汉语教学发展中心(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暨孔子学院总部),参加创办《孔子学院》期刊,向海外传播中华文化。现为文化创意产业标准化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北京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情报文本语义分析、产业创新政策等研究。已合著及副主编专业论著5部,参编(译)10余部;在国际科学杂志、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及《人民日报》《学习时报》《前线》《南方日报》《大众日报》等报刊发表作品数十篇;完成各级各类课题20余项,研究成果获北京市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联系方式:Liuguangyuboshi@126.com
(学术中心策划二部 供稿)